- 温州网
-
60年垃圾处理变迁见证温州巨变
- 时间:2009年05月07日 09:01 稿源:温州网–温州晚报http://www.66wz.com/ 字体:大 中 小
随着经济繁荣、城市发展、人口聚集、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周边的垃圾也在急剧扩容,垃圾处理亦成为城市一大环境难题。
一定程度上说,垃圾能否合理处理,乃至变废为宝,显示了一座城市的实力、文明形象与品位。温州解放60年来,垃圾数量从少到多、种类从单一到多样,处理方式从自行处理到集中处理,从简单堆积、填埋再到以浙江伟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为主的焚烧发电处理,逐步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从而助推着温州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朱承立/文
-解放前
自行处理
任其自然风化
据有关资料记载,解放前,温州城区环境卫生设施极为简陋,无垃圾堆放场。城区环境卫生一度归警察局管理,仅配备卫生警察2名和清道夫10名。
“当时城区面积很小,人们生活水平低,普通百姓能消费的物品并不多,家家户户每天除了厨房垃圾,鲜有垃圾产生。”80岁的陈老伯一直住在市区县前头,对当年的城市垃圾情况记忆犹新,他认为当时的清道夫工作还是比较轻松的。
当时,他家和其他人差不多,生活垃圾或自行在庭院角落、路旁焚烧,或自行提到沟、塘等低洼处任其自然风化,不会“大动干戈”地去处理。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初
划地堆积
垃圾有了“娘家”
温州解放后,社会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口增多,而产生的垃圾也增加了不少。因此,环境卫生工作先是被划归卫生局管理,并由市人民政府颁布《温州市公共卫生管理规划》,建立市环境卫生委员会,后又于1978年改称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从市卫生系统划归当时的市城建局。
1950年,市政府划定麻行空地约800平方米,用于垃圾堆放,从此,垃圾有了“娘家”。六年后,在五马街、公园路、府前街、信河街、解放路5条主要街道设置果壳箱等86套。
文革时期,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环卫建设遭受破坏,否则在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初的30年,垃圾处理事业会有更大的进步。
市环卫处有关人士介绍,垃圾处理的发展是与经济发展成正比的。
-改革开放初至上世纪末
转运填埋
城市面貌大变样
这一期间,简单的垃圾堆积已无法消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带来的垃圾。为此,市政府先是于80年代初拨款35万元、征地44亩,在当时离市区9公里的双屿卧旗山下兴建2.7万平方米的大型垃圾填埋场。90年代中期,又投资700万元建成占地100多亩的杨府山城东垃圾填埋场。
西、东两大垃圾填埋场的先后建成,加上市区道后、双桂等多处建成电动装置的集装箱式垃圾转运亭与之收运配套,每装1车垃圾,仅需1分钟,与手工装车及铲车装垃圾相比,省时、省力、卫生,逐步实现垃圾日产日清。这在当时解决了城市的垃圾消纳问题,同时也见证了当时城市中心区版图向西向东的扩张。
“当时,垃圾收运处理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机械化,市环卫处成立环卫监察队,负责市容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促使我市市容市貌得到很大改善。”市环卫处有关人士介绍。
-21世纪初
焚烧发电“伟明”拓荒朝阳产业
垃圾转运填埋在当时“功不可没”,但由于个别填埋场无防渗措施、无渗沥液处理、无填埋气体导排与处理措施等,浪费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更为严重的是垃圾填埋堆积多年后反而给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部分“老化”的垃圾填埋场在本世纪头几年就相继“寿终正寝”。
那垃圾该去哪儿?怎样才能让它有个好归宿?具有高瞻远瞩眼光的“伟明环保”董事长项光明早在上世纪末就坚定地认为,垃圾“变废为宝”肯定是一项朝阳产业,关系到城市的实力、形象和品位,并积极探索起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化之路。
2000年,“伟明环保”与瓯海区政府达成协议,以BOT方式(投资、运营和移交)投资建设了东庄垃圾焚烧发电厂。
东庄垃圾发电厂首创了国内垃圾焚烧处理三个第一:第一家由民营企业以BOT方式投资、运营管理;第一家采用全部国产化设备的焚烧厂;第一家采用半干式中和反应塔和复膜布袋过滤器烟气处理装置的焚烧厂,被专家誉为国产化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发展的第一座里程碑。
值得关注的是,BOT模式运作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使政府解决了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大大降低了政府投资和管理风险。对社会而言,BOT模式使充沛的民间资本找到了新的投资方向,使民营企业进入到公益型的基础性环保设施的投资领域中来。
此后,“伟明环保”又以同样的方式,投资建设了临江、永强、昆山、苍南等多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其中,临江垃圾发电厂为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示范工程;永强垃圾发电厂为国家发改委“重点技术改造国债专项资金”项目;昆山垃圾发电厂是“江苏省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精品工程”。
目前,“伟明环保”下属焚烧厂(含在建)年垃圾处理能力达到360万吨,服务城市居民人口达到990万人,资源综合利用产生的绿色电力达到7.92亿度,满足了39.6万户家庭年用电量,年节约标准煤约70万吨。
-未来展望
前景无限“伟明”助推城市“升级”
如今,温州市区随着东庄、临江、永强3座垃圾发电厂的全部建成投产,大部分垃圾亭实现了压缩式密闭运输,有效防止运输过程中“二次污染”,且全面实行焚烧处置,使温州市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活垃圾全面无害化处理的城市——“伟明环保”与环卫、环保、建设等部门形成了将生活垃圾作为再生资源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产业链,使温州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了两个“双赢”,即政府与企业双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这也折射了温州经济的巨大发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伟明环保”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是为着更远大的目标奋斗着。我市市区年产生垃圾约83.6万吨,平均每天2500吨,且以每年6%~8%的速度递增,有“垃圾围城”的压力。不过,“伟明环保”董事长项光明表示有信心将温州更多的垃圾变废为宝。目前温州垃圾日处理量1000吨的瑞安垃圾焚烧厂、日处理1200吨的临江电厂扩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过程中,他坚定地说:“到2010年,伟明全国投资建设的垃圾处理厂项目总数达到20座,项目日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6万吨,努力使‘伟明’成为国内一流并具国际竞争力的固废处理企业。”
项光明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带领企业坚持理念、科技、体制“三大创新”,聚集了一批高、精、尖人才,攻关垃圾焚烧设备的国产化难题。其借鉴国外先进的焚烧工艺,针对国内垃圾低热值、高水分、高灰分和未分拣的特点,“伟明环保”自主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居国际领先水平的“HWM二段往复式炉排炉”和“往复多列式垃圾焚烧炉”等核心设备。
而这些核心设备,填补了国内垃圾焚烧发电国产设备的空白,大大节约了焚烧处理厂的投资成本。经测算,由于核心设备实现国产化,采用“伟明环保”的国产化设备建一座垃圾焚烧厂,设备价格比引进国外同类设备低50%以上,运行维修费用也大大减少,从而降低了垃圾处理的成本。
近几年来,“伟明环保”还先后承担“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成套技术与设备”和“城市生活垃圾焚烧二次污染控制技术与系统集成”等两项国家863计划课题的研究工作及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目前正在龙湾滨海园区建设生活垃圾环保机械设备生产基地,该基地占地近100亩,具备生产12套垃圾焚烧炉排和烟气处理系统的能力,该项目已列入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计划。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专业化垃圾焚烧设备研发生产基地。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伟明环保”为我国垃圾焚烧发电设备国产化提供了试验平台,并开创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为加快我国环保设备产业化、加快生活垃圾资源化作出了贡献。不得不说的是,它更是为我市实力、形象与品位“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率先奏响了凯歌,并将坚持为我市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 点击查看温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编辑: 姜巽林
-
相关报道
揭秘温州和平解放谈判始末(7) 2009-05-06 | |
揭秘温州和平解放谈判始末(6) 2009-05-06 | |
揭秘温州和平解放谈判始末(5) 2009-05-06 | |
揭秘温州和平解放谈判始末(4) 2009-05-06 |